大国创新的关键之举——科技部部长王志刚为科技政策扎实落地“划重点”
世纪疫情,百年变局。
从勇攀科技高峰到推动高质量发展,从抗击疫情的硬核力量到发展改善民生的累累硕果,科技的分量,前所未有之重。
“天和”筑梦、“祝融”探火、5G引领、核电并网……2021年,推进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成为创新中国的厚重底色。
“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科技政策要扎实落地”——在重要的历史时刻,党中央为建设科技强国指明新方向。
“十四五”开局迈出新气象,下一步如何取得新成效?科技政策如何扎实落地?近日,科技部部长王志刚接受了新华社记者的访谈,来听他为推进科技政策扎实落地“划重点”。
科技政策要落地要见效
新华社记者:“科技政策要扎实落地”是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部署的七大任务之一。接下来,科技部将推出哪些举措来推进政策扎实落地?
王志刚:过去一年,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我们立足支撑引领现代化强国建设,编制新一轮国家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聚焦五年经济社会发展的紧迫需求,编制“十四五”国家科技创新规划;围绕科技任务部署落实,编制29个专项科技规划、基础研究十年规划、科技体制改革三年攻坚方案、科技支撑“双碳”行动方案等。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全球创新指数报告显示,2021年我国创新能力综合排名位居世界第12位,比去年提升2位。
过去一年,我们组织全国科研精锐力量,聚焦疫苗、药物、检测试剂等五大方向持续开展应急攻关,为常态化疫情防控、保障经济平稳运行提供了“硬核科技力量”。科技创新为实现高质量发展不断增添内生动力,支撑现代产业体系建设。支撑碳达峰碳中和,形成科技行动方案、编制技术路线图,实施20多个科技重点专项。
所有科技的活动都是人的活动,科技政策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就是要重点围绕科技创新团队、科研人员、科研机构做工作,真正把优势科技资源配置到最紧迫最急需的地方。更多地围绕产业链解决一些关键核心技术、围绕创新链布局更多的一些新产业,使中国真正走上创新驱动发展之路;更多地去发现一些确定性而减少发展中的不确定性,切实提高科技创新效能,有效激发全社会的创新活力,强化科技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引领。
科技是动态的,科技政策落实也是动态的。在具体工作方法上,一是制定专门工作落实方案,确保责任落实到人,建立有力的任务落实机制;二是加强调查研究,主动听取基层一线意见,提高政策落实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三是加强督查问效,实行清单管理,围绕目标找问题,建立考核评估机制。
科技体制改革三年攻坚要瞄准痛点发力
新华社记者: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实施科技体制改革三年行动方案。三年的目标和预期有哪些?科技体制改革目前最大的问题障碍在哪里?如何破解?
王志刚: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顶层设计、系统布局,推动建立了科技体制改革“四梁八柱”,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取得实质性进展,但当前科技体制机制还存在一些短板。
三年攻坚不求面面俱到,而是要瞄准痛点发力。我们改革的核心关键,始终是为科研人员搞科研、搞创新提供好的政策、环境、条件,让他们切实感受到在中国开展科研工作的成就感和获得感;始终围绕科研人员遇到的困难和烦恼进行整体考虑,真正落在细微之处,真正让国家创新体系更加科学、更加完整、更加系统,与我们的改革措施能够同步。
为了充分调动各类创新主体的积极性主动性,将重点做好以下四方面工作,一是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以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新型举国体制为抓手,构建国家创新能力体系;二是打通科技、产业、金融连接通道,健全企业技术创新政策体系,加速推进成果转化应用;三是推进科技评价改革攻坚,完善科技人才培养使用体制机制,在履行国家使命中成就科技人才、激发主体活力;四是优化创新生态,推进简政放权,加强科研诚信和伦理建设。
创新不问出身
新华社记者:大国创新大家最关心怎么干、谁来干,创新的领军者无疑就是战略科技力量。怎么更好地理解战略科技力量?
王志刚: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就是能够体现国家意志、服务国家需求、代表国家水平的科研队伍,国家实验室、国家科研机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科技领军企业都是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重要组成。这几支力量互为补充又各有侧重,共同构成国家创新体系。
加强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建设,要放在国家创新体系大背景下系统谋划,关键要看干不干国家战略层面的事情,有没有招之能战、战之能胜的能力,有没有解决战略性的科学技术问题。
我们鼓励,创新不问出身,谁能干就让谁干。通过实施“揭榜挂帅”机制,发布87项榜单;支持不同技术路线并行攻关,在关键性应急性重大任务中安排“赛马”攻关项目184个;启动颠覆性技术专项,积极探索首席科学家负责制,在80%的重点专项中设立青年科学家项目;深化科研经费管理改革,为科研人员松绑、减负、赋能。
基础研究要奔着真问题去
新华社记者: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制定实施基础研究十年规划。强化基础研究,努力实现更多“从0到1”的突破,这为增强原始创新能力提出了怎样的目标?有哪些关键举措?
王志刚:做真正的基础研究,研究真正的问题,这是让我们国家从跟跑迈向领跑的关键之举。当前,我国面临的很多关键核心技术问题,根子是基础理论研究跟不上,源头和底层的东西没有搞清楚,迫切需要进一步加强基础研究和源头创新。
基础研究要奔着真问题去,而不是奔着容易出成果、容易扬名立万的问题去。在研究内容上,既要鼓励好奇心驱动的自由探索,更要从经济社会发展和国家安全中凝练科学问题。在研究方法上,逻辑起点是提出真正的基础研究问题,这是基础研究是否具有重大战略意义、能否成功的前提。在评价标准上,要把是否具有原创性作为根本标准。
下一步,要对基础研究十年规划全面落实,着重做好几方面工作,一是统筹布局国家科技计划基础研究体系,聚焦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和产业发展中的关键瓶颈,强化应用导向的基础研究,完善共性基础技术供给体系;二是培养造就世界一流的基础研究人才队伍,造就世界级科学家和领军人才,支持培养青年科学家和后备力量,推动学科交叉融合和跨学科研究,布局建设一批基础学科研究中心;三是加大基础研究投入,推动中央财政投入持续增长,引导企业和金融机构以适当方式加大支持,鼓励社会以捐赠和建立基金等方式多渠道投入;四是营造有利于基础研究的生态环境,赋予科研人员更大的人财物支配权和学术自主权,为科研人员心无旁骛、潜心研究提供更好服务,支持广大科研人员勇闯创新“无人区”。
优良的作风学风是科研工作的生命线
新华社记者:科研创新生态是科研工作的土壤,近年来科技部陆续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旨在进一步优化科技创新生态、营造风清气正的科研环境,目前取得了哪些成效?下一步还将如何发力?
王志刚:优良的作风学风是科研工作的生命线,事关科技事业成败。前期,科技部会同相关部门充分发挥科研诚信联席会议机制作用,积极构建科技大监督格局,大力弘扬科学家精神,涵养优良学风,我国科研作风学风持续向好态势基本形成。
近年来,新时代科学家精神得到高度认同,涌现了一大批优秀科学家典型。我们加快科研诚信和作风学风建设法制化治理步伐,科技评价制度改革深入推进,建立常态化查处通报机制,形成行之有效的调查工作机制,对学术不端“零容忍”。
然而,科研作风学风建设永远在路上,必须坚持正面引导与监督约束并重,久久为功。一是持续大力弘扬科学家精神,加强作风学风宣传引导;二是推进“破四唯”“立新标”相结合;三是完善科技伦理治理体制机制;四是持续对科研不端行为保持“零容忍”高压态势。
-
综述:多重因素令国际投资者看好2022年中国市场
新华网 2021-12-24
-
宁夏中卫市原市委书记何健接受纪律审查和监察调查
新华网 2021-12-24
-
警惕反恐政治化工具化 合力应对国际反恐新挑战——来自第二届反恐国际研讨会的声音
新华网 2021-12-24
-
我国基本建立覆盖全国的生态环境分区管控体系
新华网 2021-12-24
-
RCEP即将生效 国内实施各准备工作已就绪
新华网 2021-12-24
-
生态环境部:全国碳市场第一个履约周期运行平稳 累计成交额58.02亿元
人民网 原创稿 2021-12-24
-
“瞄准”碳中和:2021年绿色低碳发展扫描
新华网 2021-12-24
-
黄河壶口:冰瀑彩虹映蓝天
新华网 2021-12-24
-
浙江新一批科特派出征 超八成为硕士博士
科技日报 2021-12-24
-
个性化课程伴成长
新华网 2021-12-24
-
铁矿石期货跌停跌幅11% 报746元/吨
格隆汇 2022-06-20
-
瑞鹄模具涨6.75%报18.83元 暂录七连涨
格隆汇 2022-06-20
-
科技助春耕 节本又增效(打好粮食生产第一仗②)
人民日报 2022-03-26
-
回答时代课题 引领前进方向(观点)
人民日报 2022-03-26
-
推动全球发展迈向平衡协调包容新阶段(命运与共·全球发展倡议)
人民日报 2022-03-26
-
对塑料进行全生命周期管理(环球走笔)
人民日报 2022-03-26
-
美国抗疫混乱加剧社会分裂
人民日报 2022-03-26
-
阿根廷结束连续三年经济衰退
人民日报 2022-03-26
-
创新养老模式 提升服务质量(国际视点)
人民日报 2022-03-26
-
“美国的做法是赤裸裸的抢劫”(深度观察)
人民日报 2022-03-26
-
江苏金湖县加强农村“三资”监管
人民日报 2022-03-26
-
黄河流域20个市加强政务服务合作
人民日报 2022-03-26
-
黑龙江启动人民监督员换届选任工作
人民日报 2022-03-26
-
“我们派出所,名字叫雷锋”(新时代·面孔)
人民日报 2022-03-26
-
推动基层党组织全面进步全面过硬
人民日报 2022-03-26
-
引来洮河水 管好也用好(人民眼·水资源节约集约利用)
人民日报 2022-03-26
-
各地群众畅谈冰雪梦
人民日报 2022-03-26
-
杭州亚残运会进入倒计时两百天
人民日报 2022-03-26
-
冬奥故事 共同讲述(体坛观澜)
人民日报 2022-03-26
-
中职篮季后赛4月1日揭幕
人民日报 2022-03-26
-
天津完善科技成果评价机制
人民日报 2022-03-26
-
我科学家揭示青藏高原夏季水循环特征
人民日报 2022-03-26
-
宁夏规范义务教育学校课后服务费管理
人民日报 2022-03-26
-
给课堂带来更多可能
人民日报 2022-03-26
-
护学术志趣 育文科优才(两会后探落实·基础学科人才培养④)
人民日报 2022-03-26
-
江苏保障企业职工劳动权益
人民日报 2022-03-26
-
云南严查13类民生领域违法行为
人民日报 2022-03-26
-
内蒙古多举措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
人民日报 2022-03-26
-
城乡融合勇争先
人民日报 2022-03-26
-
本领越来越强 日子越过越旺(一线探民生)
人民日报 2022-03-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