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滚烫热情直面苍凉人生|环球报道

音乐剧《安娜·卡列尼娜》演出剧照。夏冬 摄

蔡浩杰


(相关资料图)

广州阴雨绵绵,剧院人潮涌动。观众们从四面八方奔向剧场,这是所有剧场人都期待的样子。俄罗斯音乐剧《安娜·卡列尼娜》中文版终于来到了广州。徐丽东、张会芳、洪之光、宁馨儿、徐晶晶……一众青年音乐剧歌剧演员携手唱响19世纪俄国文学经典,总体而言,瑕不掩瑜,亮点频频,前程浩浩。

这部剧首先给人的印象是舞美诚意尽显。冰屏架在钢架上,前方是充满想象力的投影,背后是朋克风格的材质,钢架又复将空间分割,两侧阶梯又能在灯光的配合下为不同阶段的故事提供不同场景,两侧平台底下形成桥洞。火车由内而外开出,气势磅礴,引人入胜。舞台还原农村现场,麦浪滚滚十分写实。原著中,托尔斯泰将自己对农村的美好设想投射其中,表达了“立足土地,和人民在一起”的心声,对贫苦农民的遭遇寄予了深切的同情,而舞台上的规整与大色块的表达也恰好还原了这种美好的初衷。托尔斯泰后期选择类似苦行僧般的生活,为的是摆脱现实里对农场主的“罪恶印象”,也是为了投身建设心目中理想人类社会的宏愿。与之相呼应的是,舞台上表现了漫无边际的飞雪,金碧辉煌的城市,炊烟袅袅的农村,高耸入云的白桦……列车轰隆隆驶过,铁轨上叮叮当当敲响多少旅人的梦想。

除了农村场景的大色块,其他场景的色彩表达也是极为精彩的。例如,剧中安娜·卡列尼娜与卡列宁、渥伦斯基会面的一场戏,三排红色凳子错落展开,双男主一黑一白散开,安娜一袭红裙往黑暗走去。灯光打在凳子腿上,发出刺眼的白光,背后的暗色处理再一次将主角推到眼前。

原汁原味的音乐是该剧的亮点之一,而演员的演唱更是为之添彩。托尔斯泰塑造出来的安娜形象一直都是文学评论领域津津乐道的话题,归根到底源于一个字“真”,无论是直面突如其来的渥伦斯基时内心的悸动,还是敢于挑战桎梏的一往无前,她始终都选择了追求内心的“真”。饰演安娜的张会芳以极度克制的细节表现安娜复杂的内心。早已知道会直面指责,安娜依旧一步一步慢慢往前,以一种含蓄内敛的方式,去表达对当时整个俄国上流社会虚伪与冷漠的反抗。

剧中对安娜赴死一幕的处理也在意料之外。与想象中卧轨不同,她直面缓缓驶来的火车头,背对观众,金色的光与红色的裙子融为一体,逆光投射出来的安娜张力十足,一度让人想起梁祝的殉情,但梁山伯与祝英台是双向奔赴,而后期的安娜只能凭一腔孤勇去“追求极致”,自认为一无所有的她,勇敢地将自己撞向“爱情”。

私以为该剧比较显著的缺点,也是当今众多中文版音乐剧要努力的地方——译配。除了部分重点唱段,大部分的内容译配稍显粗糙,中文发音韵律的搭配与音乐本身还略显脱节,有待改善。

和印欧语系不同,汉语除了元音和辅音,语音结构还包括极为重要的声调部分。在一些用俄语、法语和英语演唱的音乐剧中,节奏感并未受声调影响,而汉语声调的抑扬顿挫能够增强韵律感和节奏感。因此,对于一部中文版音乐剧来说,译配除了实现“信、达、雅”这一目标外,还应格外注意旋律和音符的对应,若是处理不当,汉语的声调反而会起到反作用。当前中文音乐剧的路还很长,更应对此给予高度关注,在汉语演绎音乐剧方面,正如列车长所唱的“千万不要脱轨”。

在原著中,安娜所占篇幅并非最大,全文还夹杂着托尔斯泰借庄园主列文之口道出的许多政见和哲思。囿于音乐剧的表现篇幅、戏剧冲突和原著戛然而止的落幕,音乐剧《安娜·卡列尼娜》不得不将重心放在安娜的故事上面。不过,若是只阐述女主人公“为爱疯狂”,格局还是略微显得窄了一些。兴许我们在不久的未来能看到更多对安娜这一著名文学人物形象有着更全面表现、更深度挖掘的舞台力作。

无论如何,这部中文版音乐剧,让我们再一次看到以托翁为代表的19世纪俄国文学的伟大,让人想起俄国文学史上,无数个像安娜一样光彩照人的文学人物,冒着冬夜的风雪,乘坐无尽的列车,向今天的人们走来。同时,我们也通过这样一部舞台精品,去重温这部不朽的名著,重新感动,再次共鸣。

(作者系资深媒体人、剧评人)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