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护修缮,中轴线续写老城故事-观天下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中轴线南端的永定门城楼

初春,漫步在北京中轴线上,人们感受着北京老城散发的魅力:北端,钟鼓楼畔,鸽群掠过长空,老胡同悠然惬意;南端,永定门城楼下,古朴石板铺成御道,两侧国槐吐新绿;其间,万宁桥、景山、故宫、正阳门、天坛……15处遗产点上,殿宇楼台高低错落,御道古桥一步一景。

一条7.8公里的中轴线,串起一颗颗历史文化明珠,续写着时光故事。

2011年,北京市提出中轴线申遗;2012年,北京中轴线被列入《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10年来,北京市以中轴线申遗保护为指引,带动重点文物、历史建筑腾退,强化文物保护和周边环境整治,百余项文物修缮工程相继启动,推动老城整体保护与复兴。

钟鼓楼向南约500米,走上建于元代的万宁桥,中轴线与千年运河在此交汇。仔细观察会发现,两侧的桥栏杆呈现三种不同颜色——风化严重、颜色有些发黑的是古代汉白玉构件,其余是1951年、2000年两次修缮使用的石料。如今,这处历史遗存的保护修缮和环境整治工作正在推进,历史上漕运密集、车马如龙的古桥,行驶着现代交通工具,周围旅游、餐饮等百业俱兴,古今就此衔接。

正阳门是中轴线上的重要遗产点,上个月,一场“漫步中轴”春节特别活动在正阳门箭楼举行,在现代数字科技的加持下,观众沉浸式体验“摸钉祈福仪式”“雨燕送福”等活动。古建活化利用背后,保护性修缮坚持原材料、原形制、原工艺、原做法,最大限度保留历史信息。北京中轴线遗产保护中心主任关战修说,考古人员还在修缮时发现了正阳门瓮城的大致位置,证实箭楼门洞下的御道为清代遗存,并对箭楼南墙下的“北京首测水平石标”进行了考证。“未来,我们将依据《北京街道更新治理城市设计导则》,对部分消失的遗产元素进行标识,塑造空间节点,完善北京老城的历史印记。”

中轴线上,各项重点任务不断实现突破:景山、天坛、太庙、社稷坛、先农坛等中轴线沿线重点文物单位先后完成腾退修缮,皇史宬北院重新开放,珠市口至天桥御道景观恢复,南中轴御道贯通,钟鼓楼周边完成申请式退租,北海医院和天意市场建筑降层拆除,中轴线视廊阻点打通……

上个月,《北京中轴线保护管理规划(2022年-2035年)》正式公布实施,首次明确中轴线保护区域具体范围边界,遗产区、缓冲区总面积共51.3平方公里。

随着这幅中轴线文化遗产“全景图”确定,每一处遗产的保护措施都是“量身定制”:在文物建筑修缮的基础上,天坛的保护措施包括文物院落腾退、考古调查勘探、非文物建筑整治、古树名木养护等;正阳门箭楼侧重文物展示利用、北京雨燕保护;永定门御道遗存主要开展石质文物保护、展示设施优化。

市文物局局长、北京中轴线申遗保护办主任陈名杰说:“以中轴线申遗保护为抓手,让北京市民从中轴线文化遗产的保护利用中有更多获得感、幸福感。”

700多年,这条轴线仍在生长。向北,奥林匹克公园见证世界上唯一“双奥之城”的成长;向南,北京大兴国际机场正以开放的姿态联通世界。中轴线和北京城一起,生机勃发走向未来。